本文内容:
劉春霖(1872-1942),字潤琴,生於河北省肅寧縣北石寶村。青年時即以詩文、學識稱道於士林。清光緒三十年(1904)殿試奪魁,此後第二年,清政府廢除了科舉取士的制度,劉春霖便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名狀元。為了紀念他,在滄州名人植物園、肅寧文化廣場、河間一中均建有劉春霖的雕像,在肅寧人民公園建有潤琴湖,縣城的育才街更名為春霖街。在肅寧縣(Suning County)的文物保護所,還保存著劉春霖的團扇書法真跡。在狀元家鄉北石寶村,至今仍保存著劉春霖出資捐助學堂時門口的《勸學篇》石碑。【劉春霖中得科舉狀元的典故】原來,朱汝珍本來應該是清代末科的狀元,但是由於姓名和籍貫的緣故而與狀元無緣—— 按照慣例,甲辰恩科的主考官在閱評完所有考生的試卷後,從參加殿試的273名考生的試卷中挑選出10份,並按名次排列好(其中朱汝珍第一,劉春霖第二),呈送給慈禧太後“欽定”。慈禧太後翻開主考官列為“頭名”的試卷,見該卷雖然文詞暢順華麗,但字體卻為粗筆楷書,因慈禧性喜疏淡清新字體,故看後不禁連連搖頭。 當她看到“朱汝珍”這個名字時,心中更是不由得陡然升起一股厭惡之感:奪魁的舉子是廣東人朱汝珍,不禁讓這位老佛爺想起太平天國的洪秀全,維新派的康有為、梁啟超,高舉反清大旗的孫中山……這些人都出自廣東,在慈禧看來,廣東是出叛逆的地方。加之朱汝珍姓名中有“珍”字,“朱”與“誅”同音。珍妃支持光緒皇帝變法改良,被推入井中溺死,“朱汝珍”這三個字一下就觸動了慈禧那根敏感的神經。於是她將朱汝珍的試卷扔到一旁,狀元之門對他關閉了。相反,慈禧覺得劉春霖這個名字有吉祥之兆,又是直隸(今河北省)人,“春霖”二字含春風化雨、甘霖普降之意,這一年又逢大旱,急盼一場春雨。加之直隸地處京畿,“肅寧”又象征肅靜安寧的太平景象,這對烽火四起、搖搖欲墜的清王朝,自然是“吉祥”之兆。於是,大筆圈定,名列榜首,發榜時劉春霖由原來的第二名而成了頭名狀元,朱汝珍只好屈居榜眼了。【歷史功績】劉春霖清末曾歷任翰林院修撰、福建提學使、直隸法政學堂提調。辛亥革命後,在北洋政府任大總統秘書、中央農事試驗場場長、直隸教育廳廳長等職。曾創直隸書局、群至山房等。劉春霖博學多才,興趣廣泛。對古文學、史學和金石學造詣深邃,並對小學(訓訪學、文字學、音韻學)研究有素,頗多見解。劉春霖工於書法,尤以小楷為著,字極俊麗,深得世人推崇。早年,曾出版《小字楷帖》,是在上海印行的四部佛經小楷。後又出版《朱靈臣傳》、《洛神賦》、《蘭亭序》三種。1915年,他將殿試文章,即四篇策論作品,用工筆小楷寫就,出版了《殿試帖》,成為暢銷書。他還寫有幾部經卷刊行。筆者曾藏有其工書《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拓本,字創遒勁,俊美絕倫,堪稱劉氏小楷之代表,可惜“文革”中被毀。劉春霖的名字已載入香港書譜出版社和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型辭書《中國書法大辭典》。【高風亮節】劉春霖頗富民族氣節。1934年,偽滿政府鄭孝胥特派人邀劉北上,並許以高官厚祿,被他拒絕。“七七”事變後,與他同科進士的王揖唐出任偽職,出面拉攏劉春霖,也遭到劉的嚴辭拒絕。1942年1月18日病逝於北京寓所,享年70歲。附1: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狀元劉春霖有哪些作為?劉春霖是清代最後一名狀元,也是我國自唐代開科舉仕以來最後一名狀元,生於1872年1月,卒於1942年1月,河北省肅寧縣北石寶村人。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考取狀元。劉春霖考中狀元後,官職不高,最後職務是直隸省教育廳廳長、直隸省自治籌備處處長。1928年劉春霖離職不再從政,隱居北京。1.興學和救災劉春霖兄弟二人,小時候在老家肅寧縣北石寶村跟隨伯父生活,由於家庭生活困難,只是由表叔王鐵山教他二人讀書。由此,劉春霖深知農村兒童讀書的困難。劉春霖考中狀元後,沒有在老家廣修“狀元府”來光耀自家的門庭,而是在本村修建了一所小學堂,學堂的房屋、教椅、教桌及教具等,全由劉春霖出資捐助,並在學堂門口題有“鑄才爐”匾額一方,立有石碑一座,作有《勸學篇》一文留念。石碑至今尚存。劉春霖非常關心鄉梓教育,當肅寧縣建立“肅寧縣師資講習所”和“高級小學堂”時,劉春霖的入室弟子吳友梅(清朝末科秀才)校長,特請劉春霖為學堂正廳的明柱上寫了抱柱對聯(木制雕刻的黑底金字):“天開新學界,地嬗古遺風。”並請劉春霖為學堂撰擬了校歌歌詞。歌詞為:“地嬗古遺風,毛公設帳,董相傳經。荊軻故裏,武垣城。儒文俠武,燕趙遺風。莘莘學子,負笈來從,普被時雨並春風。春風暖,雨露濃,高門桃李及時榮。”劉春霖在北京居住多年,他與民國時期旅居北京的河北省知名人士為同鄉在京的子女們籌建了一所中學,名為“燕冀中學”。該校分為男、女兩校,男校在外城廣安門大街,女校在內城西什庫後庫。劉春霖不僅為建校捐款並贈書,而且還任燕冀中學董事會董事。後來該校日益擴大,不僅限河北籍學生,並招收外省、市籍學生。當年,女校在北京市成為有名的私立學校之一。1933年夏季,黃河決口,河北、河南、山東三角地帶洪水泛濫,受災嚴重,人民流離失所。河北省知名人士劉春霖、段繩武、谷鐘秀、齊振林等,組織成立了“河北省移民協會”,會長一職大家共推段繩武擔任,負責協會主要工作。該會組織領導災區難民救濟,對無家可歸者,遷徙到包頭城東15裏的南海子一帶,開墾荒地,建立“河北新村”。先後移民兩次,共計330戶,1100多人,一切費用除發起人捐助外,並向多方募集。劉春霖不顧年邁,各方奔走,並聯系當時的河北省政府主席於學忠,於學忠明令各級地方政府給予協助。包頭南海子這個地區,經河北移民的辛勤勞動,發展很快,人口日益增多,村莊逐漸擴大,發展成為四五個“河北新村”。2.一語救人危——吳佩孚只允劉春霖說情1921年前後,軍閥割據,北方演成直(吳佩孚)、皖(段祺瑞)、奉(張作霖)三系軍閥混戰,發展成直奉戰爭、直皖戰爭。有一次,直系首領吳佩孚的一個師參謀長,由於對直奉戰爭的觀點不同,有人誤解他對戰爭不滿,必定和奉系張作霖有聯系,便報告給吳佩孚。吳聞之大怒,即將這位參謀長逮捕入獄,師長蔣雁行也受到吳佩孚的嚴厲訓斥,並要槍斃這個參謀長。吳佩孚的將領為之求情,吳一律不準,而且決定了執行死刑的日期。這時有人想到劉春霖和吳佩孚素有來往(因吳佩孚也是清朝秀才出身,善書法),便請劉春霖出面來說情。劉春霖得知此事後,先到和平門內後細瓦廠4號師長蔣雁行家。蔣雁行把事情原委詳細介紹清楚,懇請劉春霖在吳佩孚面前說情。並作保證,那事純系虛傳。劉春霖答應去見吳佩孚勸說。劉春霖很快就到了東城什錦花園吳佩孚寓所。他見吳佩孚後,說明來意,並告訴吳,請把這事弄清楚,不能草率槍決人,以免造成冤案,後悔亦遲。劉並作人保。吳佩孚當面應允。果然,到期沒有執行,挽救了一條人命。有人問吳佩孚:“許多人前來說情,大帥不允;為什麼劉春霖來一說,大帥就馬上答應了呢?”吳佩孚笑答:“劉殿撰為人忠厚誠實,性格耿直,做事謹慎而細致,我相信他不能虛言。他又是直隸省著名的士紳,我不能不聽從他的話。”後來將此事徹底查清,確系誤傳。這位參謀長得救,深感劉春霖的恩情。後來吳佩孚見到劉春霖,談起此事,吳佩孚自責說:“潤琴兄(劉春霖字潤琴),幸有你一言,否則造成冤案。這是我做事魯莽、草率失察,日後我做事當以此為記。”保定古蓮花池中狀元劉春霖的資料3.與宋哲元的友情宋哲元任河北省政府主席時,為了使部下將領和省政府高級官員學習古典文學,在保定(當時河北省會所在地)古蓮池公園開設了一個經學講習班。每星期有一兩次講課,讓官員輪流聽講。他聘請了劉春霖、傅增湘、潘齡臯、陳雲皓等老翰林輪流主講,並編寫了經、詩、易、四書等簡明講義,印發給學員。從這時起,宋哲元就非常尊重劉春霖。宋哲元任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兼冀察綏靖公署主任和第二十九軍軍長時,專門邀請劉春霖為他講學,每月“逢三”(即農歷初三、十三、二十三)劉春霖就到西城豐盛胡同宋哲元家講學。劉春霖每次到來,宋哲元必親自迎接,在客廳內親手奉一杯茶,以師禮待之。如果“逢三”日宋哲元有事,他必先派人通知劉春霖不要前往,有“宋哲元請假”之語相告。同時,宋哲元也時常到王恭廠智義伯大院劉春霖住所,劉春霖和他談古論今,講述歷代帝王興衰之事和經史知識,兩人交往過從甚密。他二人的談話內容,當年曾在報章上披露,常有“劉春霖對宋哲元之言過……”為題的報道。在交往中,宋哲元又常和劉春霖到和平門外琉璃廠文化街各古書店、古玩店閑遊,劉為宋介紹古書、古玩。對一部書或一件古玩,如若劉春霖有愛不釋手的樣子,宋哲元便默記在心,回寓所後即派副官將該書或古玩買來,翌日即令副官送到劉春霖家,告稱系宋委員長贈送。劉春霖還曾向宋哲元建議創辦一所學校,以教育、培養青年。宋哲元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見,即出資創辦了“明軒中學”。該校成立董事會,宋哲元為名譽董事長,劉春霖則為董事,劉並捐贈了一部分圖書,建立起學校圖書館。4. 憂國忍能看彩戲,為傳雪已兆豐年民國建立後,腐敗的清朝宣告結束。劉春霖希望民主建立,能使國家走上富強,不再受外國的欺辱,毅然參加了政界。可是,袁世凱的竊國稱帝以及黎元洪、段祺瑞的府院之爭,繼之軍閥割據,直奉、直皖戰爭的混亂局面等等政權頻繁更疊的情況,使劉春霖對國家興衰頗感憂慮。所以,他不久便脫離政界,在家隱居。隱居期間對國家的興衰仍很關心。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我國東北時,正值劉春霖的60整壽,家人準備給他祝壽。劉春霖卻攔阻家人說:“國不安寧,民不聊生,我的生辰不準聲張,不迎客,咱們一家人玩兒一天就行。”然而,生日臨近幾天,滄州、保定的親戚便提前來了,各地摯友也相繼祝賀。兒子劉海雲在這種情況下,不得不應酬答謝,只好請來個京劇、曲藝團在家辦了堂會。演出京劇時,劉海雲並效法老萊子彩衣慰親,粉墨登場,四座賓朋為之歡呼不已。在這種歡樂情況下,劉春霖憂國憂民之心,依然是有增無減。他在壽期的詩詞中,詠出了“憂國忍能看彩戲,為傳雪已兆豐年”的詩句,以杜甫“憂國願豐年”的典故,來表達自己的心情。這兩句詩也寫進了他的《六十自述》詩中。——摘自“人民政協報2009年12月31日一期”,稍有更改,當時標題為《末科狀元劉春霖有哪些作為》文章。 (本文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