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
據澎湃新聞,香港首富李嘉誠旗下長江基建集團有限公司(長江基建集團,01038.HK)提議以116億美元的換股形式合並電能實業有限公司(電能實業,00006.HK),尋求合並其公共事業業務以便進一步擴張。而上一次李嘉誠作出這樣大的重組舉動還是數年前的長和系世紀大重組。據悉,合並後,電能實業不僅將會退市,隨著電能實業這個香港本土註冊公司的消失,87歲的李嘉誠通過去年以來的一系列大規模資產騰挪,最終完成了公司註冊地的全部外遷。據澎湃新聞分析,此番合並,長和依然是長江基建的控股股東,並持有長江基建49.19%的股份,長江基建的公眾持股量上升,長江基建的流通性大大提升。電能實業在合並完成後將退市。長江基建為長江集團旗下主營交通基建、能源基建及基建材料等業務的公司,10多年前,李嘉誠一手創辦的長江實業,將旗下的基建業務分拆上市,組成了“長江基建集團”,並交由長子李澤鉅打理。電能實業自1999年開始投資海外,目前業務遍及英國、澳大利亞及加拿大等,2011年海外盈利首次超越香港本土業務。近年來,李嘉誠加速推進業務轉型。一方面,拋售香港和中國大陸資產。一方面積極在歐美收購基礎設施企業。長江基建和電能實業則是海外投資的重要平臺。由於兩者積極並購海外公用設施業務,被稱為“海外公用股”。統帥長江基建的李澤鉅近年來不斷向歐洲拓展公用設施業務。歐債危機後,擴張速度更是加快。由於天然氣正在成為新的投資天堂,李澤鉅以此為契機,開始加速擴張抄底歐洲。翻查長建近年進行的海外收購時,通常會與母公司長實(00001.HK)、李嘉誠基金會及附屬公司電能聯手進行。比如,2014年,由長江基建、長江實業以及電能實業牽頭的財團以23.7億澳元(約22.2億美元)競購澳大利亞天然氣配氣商Envestra。三者聯合收購,除可攤分收購資金外,由於各收購方均不持有控股權益,毋須將收購企業負債合並申報,令各上市公司在財務報表上可保持低債務水平。名下上市公司註冊地已全部外遷澎湃新聞註意到,在合並電能實業後,隨著最後一家香港本土註冊的電能實業被退市,李嘉誠名下公司註冊地已經全部外遷。李嘉誠被譽為資產拆分和售賣的絕頂高手。2015年初,李嘉誠宣布經將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進行重組,新成立的長和持有長江實業集團及和記黃埔集團的所有非房地產業務,包括港口及相關服務、電訊、零售、基建、能源和動產租賃業務(飛機租賃)。另外成立一家長江實業地產,已經於今年6月在香港上市。2014年,李嘉誠宣布將電能實業的香港電燈(02638.HK)分拆,後者當年單獨上市,成為香港最大IPO之一。可以看到,李的一系列拆分舉動之後,都涵蓋了註冊地的變更。在今年1月的長和系大重組中,兩家新公司全部在開曼群島註冊。這引起了世界範圍媒體的關註,但李嘉誠在發布會上否認變相從港遷冊,李嘉誠解釋稱,在開曼註冊是為企業獲得更大財務彈性。記者翻閱資料顯示,去年拆分上市的香港電燈的註冊地位於開曼群島。長江基建的註冊地為百慕大群島。在今年完成世紀大重組後,電能實業實際上是李嘉誠名下唯一一個在香港本土註冊的公司,此次退市後,李嘉誠通過一系列龐大騰挪,最終完成了註冊地址的全部更新。而市場對於李嘉誠的此舉並沒給出顯著回應,恒生指數及長和系旗下企業股票表現穩定。盡管李嘉誠方面對於修改註冊地動機的解釋是為了獲得更靈活的財務政策,但《華爾街見聞》分析認為這或許是投資者從中國經濟繁榮期輕松獲得高回報的時代可能已經結束了。《華爾街日報》的一篇文章援引李嘉誠旗下公司管理人士的話說,歐洲投資機會的大小和規模都要超過香港,目前在香港可供李嘉誠投資的機會已所剩無幾。據《華爾街見聞》,李嘉誠如今在面對中國資產時的行為與上世紀大相徑庭。上世紀晚期,在中國宣布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之後,李嘉誠是首批打入大陸市場的外資地產商之一。然而,如今的李嘉誠雖然一直對外稱看好中國經濟,但自2011年以來,他就在不斷拋售中國資產,其旗下公司已三年沒有在大陸拿地,長江集團自2012年起也沒有再買入香港的土地。此外,李嘉誠還出售了部分港口和香港的零售資產。而近期,李嘉誠拋售大陸資產的腳步仍未停止。華爾街見聞提及,今年7月底,李嘉誠執掌的長實地產傳出正在尋求出售位於上海陸家嘴的在建綜合體世紀匯的消息。若世紀匯得以出售,則計入超市、港口、能源等其他資產,李嘉誠近三年套現國內資產金額將達上千億元。與此相對應的是,過去18個月,李嘉誠投資200多億美元進行各種交易,包括收購英國第二大移動運營商、一家荷蘭連鎖藥店和一家英國列車車廂制造商,以及將他旗下意大利電信公司和規模更大的競爭對手合並等。這些交易的規模超過李嘉誠此前10年在歐洲進行的所有收購交易之和。來自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範博宏的觀點認為,李嘉誠離開中國市場的更重要原因是他在那裏的影響力減弱。 (本文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 --------------------------------- |